【品味海州】石棚山與交華亭
□ 陳鳳桐
石棚山在近年來興起的旅游熱中,已名聞遐邇。究其原因,以筆者淺見,可能主要與石曼卿有很大關系。所謂“山不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是也。
據《隆慶海州志》記載,“石棚山,即朐山東北嶺有巨石復巖,下石室可容數十人,棚嶺甚峻,了無花木,宋石曼卿通判海州,讀書于此,乃以泥裹桃核為彈擲其上,數年間花發滿山,燦如錦繡,又名‘錦巖’。”明代嘉靖二年四月,海州知州廖世昭曾立碑為之記曰:“石棚,州東郭佳山水也。相傳數十年前尚有石曼卿桃樹,近來無居人,花木光潔、樵采無禁,郡人致仕指揮張瀛思,劈泉石、開草堂,樹植桃杏,復曼卿舊勝,筑石棚書院,令鄉子弟居業焉。”
石棚山,本來就有其山石林木別致處,加之有一代文豪石曼卿曾來此讀書,并有廣植花木的仙跡軼聞,故自宋以降,迭有蘇東坡、蔡景繁、黨懷英、戴易、方熾、許桂林、許梅英、張鳴玉、韓希孟、楊錫紱、商盤、劉一珍、吳恒宣、章炯等數十名大家,以及當代諸多鄉賢名士紛至沓來,歌之詠之詩詞計數十首,每一首詩詞都與曼卿有關。就此一點而言,在連云港市諸多景點之中,得此殊譽殊榮者可能是獨領風騷。
石棚山的旅游開發是盛世之必然。年前在山頂已重新建起“交華亭”,為旖旎風光又增添幾分秀色。其實這“交華亭”,也與石曼卿有關。
《隆慶海州志》又載:“石曼卿字延年,神宗時通判海州,廉能有為,吏民悅服。公余讀書于石棚山下,工詩詞,有‘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華’一聯,為伊洛所稱。”石曼卿名盛一時,澤蔭后代。后人在石棚山上刻有“石曼卿讀書處”“高行清風”等巨幅匾額是一種緬懷紀念,筑書院、建亭臺也是一種文明傳承。當年所建之亭由于滄桑巨變已不復存在,但刻在亭前石壁上的“交華亭”三個篆字,至今仍歷歷在目。
現在的石棚山,山上山下,又是一片花海,草木蔥蘢。那“樹上禽鳥相向、歡暢啼鳴,枝頭繁英相續、香飄不斷”的景象和豐厚的人文歷史景觀,在招引著八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