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0142671915/2021-00251 | 分 類 | / 通知 |
發布機構 | 海州 | 發文日期 | |
標 題 | 關于印發《海州區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 ||
文 號 | 海政辦發〔2021〕32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
時 效 | 有效 |
關于印發《海州區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海政辦發〔2021〕32號
關于印發《海州區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崗埠農場、云臺農場,區各辦局,高新區各園區辦、各部門,各有關單位:
現將《海州區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海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9月9日
海州區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建設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深化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加快海州區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省級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單位建設步伐,根據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開展江蘇省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申報工作的通知》《關于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理念,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區委有關部署要求,以文旅強區為總目標,以融合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供更豐富的文化和旅游產品為重點,依托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省級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單位建設,推動山水文化生態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高水平打造“高質發展引領區、創新開放先行區、城市建設標桿區、美麗幸福首善區”。
(二)把握原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讓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更具活力,努力提供優秀的文化產品和優質的旅游產品,推動文旅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
——堅持正確的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在滿足人民文化需求中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堅持創新創意。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文化資源多次開發、多種收益,把更多文化資源轉化為高品質旅游產品。
——堅持科技賦能。運用現代科技打造文旅融合應用場景,加快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持續深化“互聯網+旅游”,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業態、新主體、新模式。
——堅持實施“文旅+”。立足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找準產業結合點,推動文化旅游和農業、漁業、制造業、康養、體育、商貿等產業深度融合,在服務構建新格局中拓展文旅產業發展新空間。
(三)主要目標
到2022年,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業,培育一批有實力的文旅骨干企業,建成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省級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單位、省級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力爭實現全區旅游接待總人次達到1400萬人次以上,旅游總收入達到200億元以上,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消費達到3500元以上,文旅產業增加值增速快于同期GDP增速,占同期GDP比重不低于12%。
二、重點任務
(一)加快構建融合發展載體
1. 優化產業發展格局。持續推進“一心兩核三軸”全域旅游格局構建,打造環錦屏山景區和海州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立足錦屏磷礦近現代礦業發展歷史脈絡,創建錦屏磷礦文旅綜合體。支持旅游業創新、融合發展,著力發展自駕車旅居車旅游、工業旅游、體育旅游、康養旅游、古城游、網紅“打卡游”等新業態旅游產品。
2. 創新舉辦重大文旅活動。依托傳統節日,籌劃“文旅海州·燃動全城”系列活動、“我和我的祖國”廣場文化活動等;深挖文化優勢,廣泛開展孔子文化旅游節、海州區非遺文創節等文化惠民活動。結合群眾性文藝作品創作展演,每年舉辦“文化旅游消費季”活動,廣泛宣傳、發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
3. 提升文創產業發展水平。舉辦“文創海州”文化旅游商品及城市伴手禮創意設計大賽等,加大海州區特色旅游文創商品開發和營銷力度;引進高端文化產品,加大優質文旅消費產品供給。鼓勵利用老舊廠房開設文化和旅游消費場所,落實土地等對文旅開發方面的支持政策,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高品位文旅消費集聚區和文旅特色示范街區。
(二)延伸融合產業發展鏈條
4. 培育發展文旅融合業態。促進民俗風情、傳統演藝、民間特色產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駐景區、文化街區。鼓勵借助5G技術,打造虛擬和現實相結合的新一代沉浸式體驗型文旅消費業態,指導支持景區編排東夷祭祀等實景演義項目,發揮會展、節慶活動的引領作用,引導文旅行業單位積極參與,創新商業模式和營銷方式。支持舉辦大型電競賽事,鼓勵電競企業和旅游度假區合作開發休閑度假電競產品。
5. 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利用老舊廠房開設文化和旅游消費場所,落實土地等對文旅開發方面的支持政策,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高品位文旅消費集聚區和文旅特色示范街區;建設一批與自駕游、休閑度假相適應的租賃式公寓、旅游車輛租賃等文旅服務項目;依托美麗鄉村建設,設計鄉村旅游精品路線,規范旅游民宿市場,引導推動高星級旅游民宿建設;打造一批高等級綠色旅游酒店和文化主題酒店。
6. 發揮全域旅游帶動作用。堅持資源全域統籌、產業全域聯動、服務全域提升、成果全域共享,以省級全域旅游創建為龍頭,用文旅融合理念加快推進景區、鄉村旅游重點村、文旅消費集聚區、非遺研學體驗基地等創建,促進民俗風情、傳統演藝、民間特色產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駐景區、文化街區,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新空間。
(三)優化文旅融合產品和服務供給
7. 推進文旅資源開發利用。依托海州區域優勢和資源稟賦,開發田園觀光、農事實踐、農耕體驗旅游;依托海州深厚文化底蘊,深挖古城文化、西游文化、東夷文化、鏡花緣文化、孔子文化旅游資源。推動文化演藝單位(機構)深挖海州特色文化資源,采取合作、引進等方式,打造主題鮮明、地域特色濃郁、具有消費潛力的旅游演藝產品;引導鼓勵旅游景區等文化旅游場所合理增加參與度高、體驗性強的文旅融合項目。
8. 提升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優化現有區間內公交路線,加快環錦屏山道路、海州古城環形路網建設,打造海州旅游“一小時交通圈”。協助開通旅游直通車、旅游觀光巴士,推進海州各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集聚區之間旅游交通的互通互聯。選址建設海州區旅游集散中心,打造規范散客旅游市場、滿足市民個性化旅游需求的綜合性平臺。規范旅游標識系統設置,健全旅游交通指示系統,合理設置旅游交通標識牌。鞏固“廁所革命”成果,確保景區、城市公園、廣場等重點區域旅游公廁50%以上達到A級以上標準。各類經營場所的公用廁所、臨街臨景的單位廁所全部對游客免費開放。
(四)實施數字文旅產業提升行動
9. 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進海州“數字文旅”建設,提高A級景區、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場館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勵景區借助5G技術,打造虛擬和現實相結合的新一代沉浸式體驗型文旅業態,推動網絡直播平臺、短視頻、云展廳、云旅游等線上服務。通過AI、高清視頻、AR、VR、全息影像等先進技術的融合,為文旅產業的傳播和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10. 打造數字技術應用場景。鼓勵支持A級景區增加沉浸式演藝、沉浸式游樂、沉浸式體驗項目。加大數字文旅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完善線上文圖、智慧旅游產品和服務、沉浸式場景、文創智能制造、旅游線上資產管理等項目建設,力爭到2025年完成由傳統文旅產業模式向數字文旅新業態的轉變。
(五)促進文旅消費提質擴容
11. 培育新型消費形態和模式。引導演出、文化娛樂、景區景點等場所廣泛應用互聯網售票、二維碼驗票,鼓勵使用移動支付。鼓勵把文化旅游消費嵌入各類消費場所,依托社區生活綜合服務中心、城鄉便民消費服務中心等打造群眾身邊的文旅消費網點。依法依規對傳統演出場所和文博場館進行設施改造提升,合理配套餐飲區、觀眾休息區、文創產品展示售賣區、書店等。
12. 激發文旅消費動能和潛力。鼓勵有條件的旅游景區在保證安全、避免擾民的情況下開展夜間游覽服務,豐富夜間文化演出市場,豐富文旅街區的夜間餐飲、購物、演藝等服務;策劃打造夜間演藝文旅項目,支持打造“港城小戲臺”“非遺小劇場”等特色夜間文旅精品展演舞臺,營造出市民和游客可觸可感的文旅消費場景,重點打造鹽河巷、民主路、海州古城夜間消費集聚區,激發夜間文旅消費潛力。
(六)推動文旅市場繁榮有序發展
13. 做大做強市場主體。規劃發展環錦屏山特色民宿集群以及花果山特色民宿品牌。鼓勵錦屏山、月牙島、臨洪河口濕地等區域建設自駕游基地、房車營地。重點打造鹽河古巷、民主路老街、海州古城、萬潤商業街等特色美食街區。加快隴海步行街、民主路老街、海州古城等旅游集中購物場所建設,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紀念品在旅游消費中的比重。
14. 強化文旅市場監管。規范文化和旅游市場管理,全面實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加強文化娛樂和旅游設施質量安全監管,督促旅行社使用合法合規的客運車輛,打擊各類涉文涉旅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完善旅游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紅黑名單”管理機制,推進守法誠信褒獎和違法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落地,為守信的單位和個人提供更加便利和優惠的旅游服務。
(七)提升“水韻江蘇”文旅品牌影響力
15. 打造“淮海東來第一城”品牌形象。海州區素有“東海名郡”和“淮海東來第一城”之稱,建制2000余年,是連云港城市之根、文化之源,既可依托區域優勢和資源稟賦,開展田園觀光、農事實踐、農耕體驗等旅游活動,發展鄉村游;也可依托深厚文化底蘊,開展古城文化、西游文化、東夷文化、鏡花緣文化、孔子文化等旅游活動,發展文化游。
16. 推廣文旅主題活動。推進旅游宣傳與城市宣傳深度融合,整合全區旅游產品,推出“一日游”“兩日游”旅游線路,進行有層次的宣傳推廣,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強化文旅活動對旅游市場的拉動作用,引導景區(點)、街區、園區、場館開展常態化旅游特色主題活動,采用傳統曲藝表演、體驗活動、展陳展覽等活動形式,打造地域特色品牌活動,擴大海州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海州區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領導小組統籌工作機制,在創建同時,協調解決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將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的統計指標納入到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當中,為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提供決策依據。
(二)加大投入保障。加大對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財政、社會資本參與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支持文化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做強做大“花漾海州”“連云港孔子文化節”等活動,打造地方文旅產業融合品牌。鼓勵、支持鄉村旅游重點村利用原有村落改擴建文化和旅游消費場所,落實土地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獎勵激勵機制,重點支持國家A級景區、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
(三)強化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環境,打造區域文化旅游“人才高地”。加強文化旅游從業人員分級分類培訓,積極培養本土化緊缺人才。加強中高級文化旅游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積極選送優秀干部到高?;蚴型馕幕糜螜C構深造。
海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