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金融“活水”滴灌支農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通知,推動扎實做好2025年“三農”金融工作,明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金融供給,努力實現同口徑涉農貸款余額較年初持續增長。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3000億元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和脫貧地區。各地金融機構迅速響應,不斷加大信貸投放,持續優化產品服務,努力讓金融“活水”更多、更快、更精準地流入良田。
普惠金融對于破解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得益于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各大中小銀行“下沉”鄉村“深耕”“三農”,不斷增加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服務的供給。在此同時仍需看到,農村金融在我國金融體系當中目前依然處于短板狀態,“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在部分農村地區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當前,正值3—5月春耕夏管的農忙時節,農業生產面臨種子、化肥、農機等集中投入期,資金需求呈現出“短、頻、急”特點。創新服務讓金融“活水”精準“滴灌”支農,為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有力支撐。
越是農忙時節,廣大農民越是需要大量資金用于農資采購,而種糧大戶進行土地流轉、技術升級更需有資金保障。但是,部分偏遠農村地區存在授信覆蓋率不足的情況,導致春耕生產和發展特色產業資金“喊餓”。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往往由于缺乏抵押物而難以獲得大額信貸支持,對農業生產的規?;洜I形成制約。此外,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農民穩定收入,亟需農業保險等金融工具助農對沖風險;部分農村地區基礎網絡設施缺乏,“線上+線下”融合提升金融服務質效成為當務之急。
如何精準發力破解農村金融供需矛盾,推動金融“活水”實現“滴灌”支農?需從機制優化、技術賦能和生態構建等多方面協同發力。一方面,加速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將農戶各類難以抵押的資產、人品榮譽等無形資產納入銀行評價體系,提高農戶貸款管理精細化程度,提升支農貸款風險防控能力,推動金融機構能貸、愿貸、敢貸、會貸。另一方面,積極使用數字工具提升金融支農服務精準性,通過“數字授信”系統、“背包銀行”及“移動信貸終端”等方式,縮短貸款審批時間,讓金融“活水”成為支農“及時雨”。同時,依托國家政策支持疊加銀行讓利,推動涉農主體融資成本進一步“減負”;進一步開發針對性、差異化信貸產品,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融資需求;金融部門進一步加大對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等領域的金融投入,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科技范兒……多方協同共建良好生態,助力金融“活力”在支農惠農中迸發生機活力。
以精準服務破解融資難題,以創新工具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推動金融“活水”精準滴灌至鄉村田間地頭,有效激活農村經濟內生動力,讓普惠金融在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當中發揮更大作用。(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