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快遞包裝“瘦身增綠”按下“加速鍵”
今年6月1日起,修訂后的《快遞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正式施行,首次增設“快遞包裝”專章,填補了快遞包裝治理的制度空白,為快遞業綠色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條例》正式施行為快遞包裝“瘦身增綠”按下“加速鍵”。我國是快遞大國,目前快遞業已經進入千億件時代,據統計2024年快遞業務量超過1750億件、同比增長21.5%。規模巨大、增速迅猛的快遞業務,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帶來了快遞包裝的大量使用和廢棄。錨定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目標,推進快遞包裝的紙箱更環保、膠帶更“綠色”,《條例》明確提出“支持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研發、生產符合綠色環保要求的快遞包裝”。讓快遞包裝“瘦身增綠”從源頭“改頭換面”,從而為行業綠色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瘦身”與“增綠”雙重要求下,《條例》鼓勵市場主體科技創新,加快形成快遞包裝綠色供應鏈,推動快遞包裝治理“加速跑”。例如,推動包裝紙箱生產企業與下游快遞企業開展協同創新,經過工藝改進,瓦楞紙箱的耐壓強度得到顯著提高,如今3層瓦楞紙箱可以抵過去5層的強度,在“瘦身”的同時還實現了“壯骨”。還例如,激勵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將之前難以處理的廢舊包裝膠帶,通過產業化制備實現完全生物降解,再運用全自動化產線成為“新膠帶”,滿足穩步擴大的市場需求,不僅為產業“增綠”還為企業提質增效,助推快遞行業“加速跑”邁向高質量發展。
協同推進快遞包裝“瘦身增綠”,促成多端發力“加油干”。快遞包裝綠色治理涉及到生產、使用、回收、處置等多個環節,《條例》引導快遞企業迸發主觀能動性,激發包裝企業、回收利用企業等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針對高頻退換貨商品,快遞企業研發推出可以反復使用的“多生命紙箱”;物流倉儲企業用可循環綁帶替換一次性塑料纏繞膜,從而減少使用大量塑料;智能化系統根據商品品類、數量、尺寸等信息智能推薦箱型,為快遞包裝“減量”增添助力……全鏈條同向發力“加油干”,快遞包裝原料可循環、包材再“升級”,全行業標本兼治“綠意”漸濃。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根據《條例》進一步明確快遞包裝綠色治理相關主體的責任,推動法律與標準、政策協調無縫銜接,不斷健全快遞包裝法治實施體系。如今,綠色快遞包裝在多場景落地,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家企業的248個包裝產品通過綠色產品認證。《條例》正式施行為快遞包裝“瘦身增綠”按下了“加速鍵”,借此契機推進系列標準和政策落地,引導快遞包裝產品、技術和模式創新,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