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0142671915/2024-00031 | 分 類 | / 通知 |
發布機構 | 海州 | 發文日期 | |
標 題 | 關于印發海州區推進科技創新行動方案的通知 | ||
文 號 | 海政辦發〔2024〕8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
時 效 | 有效 |
關于印發海州區推進科技創新行動方案的通知
海政辦發〔2024〕8號
關于印發海州區推進科技創新行動方案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崗埠農場、云臺農場,區各辦局,高新區各園區辦、各部門、各中心,各有關單位:
《海州區推進科技創新行動方案》已經區十九屆政府第2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海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2月28日
(此件公開發布)
海州區推進科技創新行動方案
為深入推進科技創新,著力釋放創新資源要素潛力、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和省市區工作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建設“強富美高”現代化新海州為總綱,踐行“提升首位度,矢志爭一流”總體要求,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更好地將主城區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不斷以新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引領構建韌性更足、質態更優、競爭力更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全市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活力迸發的創新之城。
二、發展原則
(一)創新驅動。圍繞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創新需求,引育國內外創新要素,鏈接“一帶一路”創新網絡,建設重大創新平臺,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發展一批有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打造產業創新高地。
(二)統籌協同。推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部署,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突破行政壁壘、區域界限,注重協同融合、開放共享、統籌協調,構筑新型創新聯合體、產業創新聯盟,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打造深化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核心區。
(三)開放融合。主動對接國家和省市重大戰略,搶抓“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江蘇沿海開發、南北結對幫扶合作、海洋經濟發展等重大機遇,深度鏈接花果山科創走廊規劃,全力拓展與國內先進地區的科技創新合作網絡,廣納高端創新要素和人才,打造區域產業人才高地。
(四)示范帶動。發揮龍頭企業和重大平臺的引領帶動作用,培育打造創新型企業集群,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升研發和孵化服務能力,打造全市技術研發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科技創業孵化中心,示范帶動全市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三、發展目標
按照“兩年突破,五年成勢”的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區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科技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核心指標取得新突破,走在全市前列。
(一)區域創新高地初步顯現。全社會研發投入持續提升,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8%。科技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在智能制造、醫藥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取得重要突破。科技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完善,累計集聚新型研發機構15家,每年新增發明專利500件以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居各縣區首位。
(二)創新產業集群發展壯大。培育形成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力爭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70%,有效高新技術企業達300家,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達100家以上,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企研發機構實現基本覆蓋。
(三)創新創業生態不斷優化。區域創新生態更加優化,創新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覆蓋創新創業全生命周期的平臺服務體系、人才服務體系和投融資支撐體系加快構建。累計建成科創載體面積100萬平方米,引育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雙創載體20家以上,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達到40億元。
(四)體制機制改革實質突破。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優化創新政策供給,鼓勵開展協同創新、成果轉化,構建開放包容、公平競爭、活力彰顯的一流創新環境。深化“產才融合、雙鏈驅動”機制,招才引智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優質公共服務初步成型,累計提供人才公寓1000套以上,全社會崇尚創新創業的價值導向和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到2030年,建設成為創新要素集聚、創新平臺完善、創新企業匯聚、創新產業集群、創新人才云集、創新文化活躍、創新服務便捷、創新氛圍濃厚的區域性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四、重點任務
推進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科技創新載體提升、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優化等五大行動,支撐實現科技創新各項目標任務。
(一)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
1. 全力招引優質科技企業。深入實施“紅韻海州英才計劃”,對接國家和省市重點人才培養計劃,招攬掌握先進核心技術、具備市場開發能力的人才團隊落戶海州。圍繞我區主導產業體系,全面梳理上下游關鍵環節,編制產業鏈招商圖譜,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堅持差異化競合、精準化發力,加快引進一批技術領先、帶動性強的“鏈主”式企業。圍繞新型儲能、前沿材料、元宇宙等未來產業及高端裝備、醫藥健康等重點產業前沿領域,挖掘一批技術門檻高、市場前景好的成果轉化項目,孵化一批有望在行業細分領域快速發展成為“隱形冠軍”的科技企業。每年招引科技型企業不少于100家。(責任單位:區委組織部、區發改局、科技局、工信局、商務局,高新區組織人事部、科經局、各中心,以下均需各鎮街、園區辦、農場落實)
2. 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依據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體系,采取企業自主評價、全程網絡辦理、年度動態更新的工作模式,全面挖掘優質中小企業資源,加強政策引導與跟蹤服務,推動企業建立研發支出專賬或輔助賬,規范研發費用歸集,助力企業全面提升技術研發、知識產權等方面管理能力。依托相關專業平臺,建立區級科技型企業信息庫。對通過國家評價且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獎勵,挖掘推動更多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應評盡評”,形成“發現一批、培育一批、推薦一批、認定一批”的工作局面。到2025年,力爭全區通過評價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達700家。(責任單位:區科技局、財政局、稅務局,高新區科經局、財政局、雙創中心)
3. 致力增量高新技術企業。推行“五步”工作法,構建科技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和科學精準的企業創新政策扶持體系。參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在科技型中小企業中發掘一批創新基礎好、發展潛力大、基本符合申報條件的企業,納入區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一企一策”幫助企業設計成長路線圖,完善科技、財政、稅務等部門協調機制,專班跟進指導服務。積極推動“獨角獸”“瞪羚”“專精特新”等創新領軍企業評選,加強高科技高成長高價值企業的挖掘培育,樹立企業創新標桿,引領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科技企業,構建創新“微生態”。到2025年,力爭有效高新技術企業達300家。(責任單位:區科技局、工信局、財政局、稅務局,高新區科經局、財政局、雙創中心)
(二)實施科技創新載體提升行動
4. 加快建設新型科創載體。全面提升和拓展全區科創載體的規模、功能和成效,圍繞主導產業布局,全力打造一批高水準的科技創新創業載體。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原則,重點打造“一區一廊”暨高新區、花果山科創走廊科創空間,實現研發機構、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眾創社區、大企業創新中心等各類載體多點布局、鏈式連接、全域覆蓋。推進在北京、南京、無錫、成都、西安等創新資源密集區建設科創飛地,探索設立科研院所飛地,鏈接產業前沿技術,實現“異地研發、海州轉化”。到2025年,全區科創載體面積達100萬平方米。(責任單位:區委組織部、區科技局、發改局、工信局、商務局,高新區組織人事部、科經局、雙創中心)
5. 推動新型研發機構集聚發展。支持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連云港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聚焦醫藥健康、高端裝備、新能源、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等重點領域,集聚高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團隊等創新資源,明確建設目標、重點任務和推進措施,積極引進共建、優化提升、整合組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打造新型研發機構集聚發展高地。構建完善新型研發機構績效評估和獎勵機制,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圍繞優勢專業領域,建設科技企業孵化載體,鼓勵新型研發機構加強與區內科技孵化載體合作,推動孵化企業落戶海州。到2025年,集聚各級各類新型研發機構15家以上。(責任單位:區科技局、發改局、工信局、財政局,高新區科經局、財政局、雙創中心)
6. 鼓勵支持組建創新聯合體。鼓勵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提升科技創新平臺能級,大力推進省高性能球形硅微粉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建設。鼓勵骨干企業、行業協會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組建創新聯合體,高校科研院所、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等牽頭組建科創聯盟或產學研合作聯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科技企業優勢資源,實現供需有效對接,推進高質量協同創新,實施高水平科技攻堅,推進高效能成果轉化,培育高層次人才隊伍。到2025年,累計建成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00個,牽頭或參與組建創新聯合體、產學研聯盟等5個。(責任單位:區科技局、發改局、工信局、商務局,高新區科經局、雙創中心)
(三)實施產學研合作促進行動
7. 積極引入優質創新資源。深化與北京大學、中科院、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國內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高校院所在我區建立技術轉移中心、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等機構。加強與本地“九校一所五院兩中心”等專項合作,推進市區共建“一帶一路”技術轉移中心。依托專業化平臺機構,精準匹配對接技術成果供給和需求端,構建產學研合作一體化服務平臺,提升全鏈條一站式服務能力。到2025年,集聚相關合作機構30家以上,有效服務企業100家以上。(責任單位:區科技局、發改局、工信局、財政局,高新區科經局、財政局、雙創中心)
8. 鼓勵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以主導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聚焦醫藥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數字經濟、海洋經濟、“雙碳”等領域,實施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探索市場主體“出題”,政府“發榜”,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團隊聯合攻關的“揭榜掛帥”模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開發一批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支撐我區重點產業強鏈延鏈補鏈。到2025年,累計挖掘企業有效技術需求100項以上,實施“揭榜掛帥”等科技計劃項目40項以上。(責任單位:區科技局、發改局、工信局、財政局,高新區科經局、財政局、雙創中心)
9. 加強產學研合作引導。設立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支持開展國(境)內外科技合作交流等產學研活動,支持區內企業或機構組織承辦國際性、全國性、全省性創新創業活動。鼓勵企業負責人參加政府組織的產學研對接活動,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簽訂針對具體技術或產品開發的產學研合作協議,支持取得協議約定成果并實際支付給合作方項目經費。到2025年,每年達成產學研成果不少于150項,累計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00項。(責任單位:區科技局、發改局、工信局、財政局、商務局,高新區科經局、財政局、雙創中心)
(四)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
10. 支持企業承接科技成果。鼓勵企業主動吸納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大幅提升產品科技含量。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設聯合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產業技術創新組織,以重大科研任務為載體,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完成重大產品研發和產業鏈創新,推動重大成果產業化。鼓勵企業前瞻性參與高校基礎研發或關鍵技術研發,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到2025年,累計建設聯合創新中心等10個,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等項目10項以上。(責任單位:區科技局、發改局、工信局、財政局,高新區科經局、財政局、雙創中心)
11. 支持建設中試基地。聚焦重點產業發展領域,圍繞尖端產品創制、概念產品試制、緊缺產品研制等中試需求,鼓勵建立面向產業發展的中試基地,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加速產業化。結合我區特色產業園建設,支持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社會資本投資興建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構建優勢主導產業從研發、到中試、到產業化的全產業鏈條創新體系。鼓勵區屬國資企業牽頭或參與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增強產業孵化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到2025年,建設中試基地2個以上。(責任單位:區科技局、發改局、工信局、財政局,高新區科經局、財政局、雙創中心)
12. 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出臺促進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技術轉移轉化的配套政策,積極引導支持企事業單位創造高價值專利、轉化高質量科技成果、開展技術交易活動。鼓勵高校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建設,支持駐區高校普遍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促進創新成果加快在我區轉化。持續推進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合同認定登記工作。到2025年,新增授權發明專利累計超1000件,累計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超40億元。(責任單位:區科技局、發改局、工信局、財政局、市場監管局,高新區科經局、財政局、雙創中心)
(五)實施創新生態優化行動
13. 加大高端人才集聚力度。組織舉辦“紅韻海州英才創新創業大賽”“才聚海州”“百名博士海州行”等活動,編制人才資源動態地圖,為人才引育、服務對接提供保障。持續開展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科技副總等引進工作,鼓勵和支持高校院所高層次人才團隊到企業任職或兼職。探索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貢獻獎勵。探索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鼓勵企業引進國際人才,支持高層次外國專家領銜開展科技創新研發活動。(責任單位:區委組織部、發改局、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商務局,高新區組織人事部、科經局、雙創中心)
14. 加大科技金融服務力度。充分發揮區級產業基金的市場補位和引導放大作用,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大力引進優質投資機構落戶海州,鼓勵銀行機構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科技貸款支持體系,拓展投貸聯動業務。加強科技保險工作,推廣“園區保”等產品,引導形成覆蓋科技型企業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的保險保障。探索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建立企業上市后備資源庫,制定出臺鼓勵企業上市政策措施,推動創新型企業掛牌上市。(責任單位:區財政局、發改局、科技局、工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市場監管局,高新區財政局、科經局、高發集團)
15. 營造宜創宜業宜居新環境。圍繞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基礎設施體系,打造便捷智慧的基礎設施空間。在科技創業城、海創未來城、海發數字科技大廈、聯東U谷連云港科技創新谷等載體區域,布局以小微創新空間為核心的眾創社區、孵化器、加速器,滿足微創企業從初創期到加速期成長的空間需求。強化住房保障與產業發展的有效銜接,推進人才小區建設,重點保障主導產業和高端創新人才的配套住房。加大新建商品房配建租賃住房力度,探索為創新創業人員提供集居住空間、工作空間為一體的長租型多功能公寓,降低居住、創業成本,吸引人才集聚。(責任單位:區委組織部、發改局、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商務局,高新區組織人事部、科經局、雙創中心、高發集團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海州區科技創新委員會,由區主要領導擔任主任,區分管領導擔任副主任,加強科技發展戰略、重大事項等整體統籌和部署,協調解決科技創新發展的重大問題。科技創新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區科技局。各鎮街(園區、農場)建立相應領導協調機構,組建工作專班,配備專職人員,統籌推進區域科技創新工作,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二)強化要素保障。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重點保障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重點產業發展、重要科創平臺建設的資金需要。強化土地要素集中保障,擴大人才要素持續保障,構建有機協同的“三招聯動”(招才引智、招院引所、招商引資)機制,做到同謀劃、同開展、同考核。加快推進人才安居保障工程,完善人才子女教育保障,提升人才醫療服務保障。
(三)優化創新環境。制定出臺《海州區推動科技創新若干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各級創新政策,提升惠企政策服務水平。在支持引才聚才、企業發展、金融資本等方面出臺更加精準有效的政策體系,打造“基金+項目+產業”一體化生態鏈。發揮科技創新政策上下聯動集成效應,積極對接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爭取更多政策支持。積極主動承接上級政策在海州開展試點推廣,為上級部門提供實踐經驗和海州樣本。
(四)加強監測考核。建立和完善監測評估機制,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不斷提高重大決策部署的執行力、重要工作任務的推動力、重點工程項目的保障力。完善高質量發展考核科技創新指標體系,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建立相關意見反饋平臺,鼓勵廣大創新創業主體和社會公眾參與監督,構建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與制度保障。